太原能博会全新国际名片
开始时间:2010-09-16
结束时间:2010-09-19
结束时间:2010-09-19
<FONT face=Verdana> 9月16日至19日,第三届中国(太原)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,在山西省展览馆隆重举行。<BR> 能博会闭幕时,带来了一项激动人心的交易成果:山西协议及合同总金额签下1.4万亿大单!这些项目,为“十二五”期间我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能博会以恢宏的气势、丰富的内容、丰硕的成果向世人表明:这张太原的全新国际名片,不仅给省外、国外商家一个国际级的展示舞台,而且有力推动本土企业走向世界。<BR> 行业领头羊来得更多<BR> 9月16日,太原晋祠路道路两旁,摆放了一簇簇的鲜花,挂满了能博会的宣传标语,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庆气氛。能博会主会场山西省展览馆,数十条大气舒展的彩带从馆顶直垂楼底,“绿色能源、循环经济、转型发展、使用共赢”的横幅格外醒目,这一天,山西能博会盛装开幕,笑迎客商。<BR> 与前两届“煤炭产业博览会”不同,这次展会,经国务院批准,更名为“能源产业博览会”。<BR> 从“煤博会”到“能博会”,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变化。更名后,“绿色”被放在首要的位置,推动绿色能源发展,加快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,全面拓展能源产业的合作,成为山西能博会的突出亮点。<BR> 省商务厅厅长王淑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介绍,当今世界能源消费主体仍是石油、天然气、煤炭等化石能源,新世纪以来全球正面临着化石能源的枯竭,而由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被世人广泛关注,因此发展清洁、高效的新能源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潮流和趋势。博览会更名,改变了以往煤博会包含领域较小、包含产业过窄的问题,对加快发展新能源、清洁能源,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,有着重要的意义。<BR> 山西能博会由山西省政府、商务部、科技部、国家能源局主办,展会更名后,首次引入新能源概念,低碳、环保等相关内容,使得展会更具有国际性和专业性,吸引来了更多国内外大型企业,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、神华集团、华能集团,石油和天然气、煤炭、电力等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来晋参展。<BR> 据统计,本届能博会,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及政府代表团627家参展参会,专业客商达到2.82万人。<BR> 向国际顶级展会迈步<BR> 国家级、国际性、专业化,这是本届能博会的特性,从会前准备到项目签约,从专人负责到快速审批,能博会紧紧围绕这3个特性开展工作,能博会的成功举办,让能博会这个招牌已经从国家级的顶级盛会,向国际顶级展会迈步。<BR> 能博会期间,除举行高端论坛外,组委会还举办了以“煤基产业链的绿色发展”、“拓展晋电外输通道,优化能源资源配置”、“新兴能源产业国际合作的实践和展望”为主题的专题论坛,并邀请权威人士、领军企业高管,对我国及世界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做了深层次的剖析和诠释。<BR> 在能博会上,置身于熙熙攘攘的客商人流当中,一些国外客商深受感染。访谈中,不少外商充满激情地对此做出评价:“本届能博会客商云集,信息丰富,商机无限。”<BR> 另外,为了搞好接待服务工作,400余名志愿者,场内场外提供服务,也给客人留下美好印象。<BR> 顶级展会之所以能全球闻名,不仅取决于悠久历史,更取决于独特的内涵。山西是资源大省,举办能博会,契合了世界发展趋势,在展会的内函上已经抢占先机。组委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乔亮生在多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能博会要做高、做强,要提高参展门槛,优先考虑国际性技术领先、行业企业参展参会。<BR> 山西放飞绿色梦想<BR> 看上去是一块普通的有机玻璃,实际是发光写字板;大小相当于一支空气清新剂,实际是简易式环保水基型高效灭火器……能博会开幕后,“绿色军团”在能博会展现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,赢得国内外专业客商和众多市民的交口称赞。<BR> 相关负责人介绍,如今,绿色经济正成为世界一大趋势,在低碳经济背景下,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,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,必须实施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。<BR> 正是认识到这些,在能博会招商、招展过程中,组委会负责人明确表示,要注意到招商引资的项目与产业发展相一致,与绿色、环保的发展要求相一致,能博会要围绕绿色能源,做好节能减排、资源节约等工作。<BR> “1.4万亿元,如果这些项目能落地,将大力推动山西在‘十二五’期间实现转型跨越发展。”能博会结束后,组委会在太原迎泽宾馆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,面对国内外40余家新闻媒体,组委会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、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和平表示,能博会两年一届,继续举办下去,可以对山西经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。<BR> 11月18日,山西双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成立,这个项目是山西能博会签约项目中首个落地项目。随着时间推移,会有更多项目落地。我们有理由相信:一场能源领域的盛会大幕刚刚落下,一个个精彩也会随之诞生,并写进历史。</FONT>